進入春季,氣溫初升,此時的倉溫和糧溫都還很低,并不利于害蟲和霉菌繁殖與生存。即便是這樣,我們也不能高枕無憂!要知道,冬春季節交替時,倉內糧堆局部會出現分層,形成較大的溫差,若是達到露點,就會形成結露,造成糧堆內有些部位水分過量積聚。一旦進入高溫季節,糧溫快速升高,這些部位的糧食就會霉變。今天,我們聊一聊春季糧堆結露的成因及防結露措施。
糧堆結露的成因:
溫差形成的結露:進入春季時,在倉內中心部位受外溫影響較慢,糧溫低,倉內上下和周圍受外溫影響較快,糧溫較高,出現了冷核心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冷心熱皮”。在糧堆內出現較大溫差,加之糧食水分較大時,就會在糧粒表面出現水珠凝聚而形成結露現象。在糧堆內結露部位一般在糧面下5~30cm的地方,又以5~15cm最為嚴重。而在周圍的結露部位依倉壁厚度和熱導系數不同而不同。一般磚圓倉結露層在距倉壁50cm左右范圍內形成,糧堆下層處在緊靠倉底的部位易形成結露。
微氣流循環形成結露:倉內糧堆溫度外熱里冷,產生微氣流循環也會形成結露。溫度較低、密度較大的空氣會向下沉。溫度較高、密度較小的空氣會上升。由于北方春季地表溫度和室外氣溫上升較快,糧倉內外形成較大溫差,這樣在倉內糧堆中,就會出現四周糧食孔隙當中的熱空氣向上運動,而在糧堆中間糧食孔隙當中的冷空氣向下運動,在倉內形成一個有周圍氣流向上,中間氣流向下的氣流循環。糧堆內微氣流循環存在著兩面性:有利的一面是在對糧堆害蟲防治熏蒸投藥時,可依微氣流流動方向合理設置投藥點,利用微氣流循環將藥力散發到糧堆中;不利的一面是隨著糧堆內的微氣流從高溫區向低溫區轉移,水汽也隨之從溫度高、水汽壓高的部位向溫度低、水汽壓低的部位轉移,在糧堆內會形成了濕熱擴散。在微氣流作用下,水汽向糧溫低的部位積聚,造成糧堆中間溫度低的部位糧食水分過高,容易形成結露,這是不利于糧食安全儲藏的。
防結露措施有哪些?
控制糧溫:在春季儲糧應采取勤翻動糧面和加強糧倉門窗管理的辦法控制糧溫。在春季儲糧要關閉好倉門,倉窗不要隨意打開,這樣可防止倉內糧食的上層結露。
隔熱密閉:春季對倉房進行隔熱密閉,減少外界環境因素對糧堆的影響,減緩糧溫波動,密切監測倉內糧溫、濕度和蟲情,保證儲糧安全。
通風調節:通過對過冬儲藏的糧堆進行通風來調節和均勻倉內糧溫,消除溫差,破壞倉內微氣流循環。春季通風應選擇在氣溫和氣濕都較低的夜間進行。春季通風防結露還應具備以下條件:
(1)允許通風的溫度條件:通風開始時的氣溫低于糧溫溫差,且不小于8℃。也就是t糧-t氣≥8℃。通風進行時的溫差不小于4℃,也就是t糧-t氣≥4℃。
(2)允許通風的濕度條件:由于所進行的通風不但要調節溫差,同時經過通風也要降低倉內大水分區域的水分,所以要選擇功率較大的大風壓風機通風。通風條件是大氣絕對濕度要小于糧食溫度與大氣溫度相同時的平衡絕對濕度。
(3)允許通風的露點條件:糧食通風中的結露問題有以下兩種類型:一類是氣溫低于糧堆露點時,糧堆內部散發的水蒸發遇冷空氣而引起的結露,俗稱“內結露”。“內結露”在機械通風時影響并不嚴重,隨著通入糧堆的低濕空氣將糧堆的高濕空氣帶走結露就會很快消失。另一類結露是糧溫低于大氣露點溫度時,空氣中的水汽凝結在冷糧上而引起的結露,俗稱“外結露”。由于“外結露”的水來源于不斷通入糧堆的空氣,會造成越通風結露越嚴重的后果。為了安全儲糧,防止“外結露”的發生,應盡量避免糧溫低于大氣露點時通風。
(4)結束通風的判定條件:
♦糧溫與氣溫差值不大于4℃,即t糧-t氣≤4℃。
♦糧堆溫度梯度≤1℃/m糧層厚度。
♦糧堆水分梯度≤0.3%水分/m糧層厚度。
(5)通風時間:為了達到良好的通風效果,一般要在通風目的基本達到后,適當延長一段通風時間,使得糧堆內的溫度、水分趨于均勻,這樣才有利于糧食的安全度夏。